艾巴生活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>生活 >内容

生活

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有哪些,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

2023-07-07 15:25:24生活帅气的蚂蚁
许多网友对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有哪些,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不是很了解,下面让艾巴小编为大家介绍下。一、痛风表现的

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有哪些,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

许多网友对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有哪些,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不是很了解,下面让艾巴小编为大家介绍下。

一、痛风表现的症状

 1.急性痛风性关节炎

多数患者发作前无明显症状,或仅有乏力、全身不适、关节刺痛等。典型的发作常在半夜因关节疼痛开始,疼痛进行性加剧,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,呈撕裂样、刀割样或咬伤样,令人难以忍受。受影响的关节和周围组织红、肿、热、痛,功能受限。多需数天或2周自行缓解。首次发作常侵犯单个关节,多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。在病程后期,部分患者有此部位受累。其次为足背、足跟、踝、膝、腕、肘等关节,肩、髋、脊柱、颞下颌等关节受累较少,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,表现为多关节炎。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心悸、恶心等全身症状,可伴有白细胞计数增高、红细胞沉降率增高、C反应蛋白增高。

 2.间歇发作期

痛风发作后数天至数周可自行缓解,通常无明显后遗症,或留下局部皮肤色素沉着、脱屑和瘙痒等,然后进入无症状间歇期,持续数月、数年或更长时间十几年后复发,大多数患者在1年内复发,且频率越来越高,累及的关节越来越多,症状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。受累关节一般从下肢向上肢发展,从小远端关节向大关节发展,手指、腕、肘等关节受累。少数患者可累及肩部、髋部、骶髂关节、胸锁关节或脊柱关节,关节也可能受到影响。周围滑囊、肌腱和腱鞘的症状往往不典型。少数患者无间歇期,初次发病后表现为慢性关节炎表现。

 3.慢性痛风石病变期

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显着高尿酸血症的结果,大量尿酸钠结晶沉积在皮下、关节滑膜、软骨、骨骼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中。皮下痛风石的典型发生部位是耳廓,也常见于返关节和鹰嘴、跟腱、髌骨囊。外观为皮下隆起的黄白色大小不一的赘生物,皮肤表面薄,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或糊状物,久不愈合。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关节炎并存。关节内大量沉积痛风石,可引起关节骨质破坏、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、继发退行性改变。

二、引起痛风原因

饮酒(25%):

喝酒很容易引起痛风,因为酒精在肝组织中代谢时,会吹走大量的水分,从而使血液浓度升高,使本来已经接近饱和的尿酸加速软化。组织形成结晶,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反应过度(敏感)而引起炎症,痛风在古代被称为“王病”,因此该病容易发生在达官贵人身上,如忽必烈、元代始祖,晚年因酗酒而患上痛风。

饮食(15%):

痛风可由饮食、气温、气压突变等天气变化、外伤等引起。有些食物代谢后,其某些衍生物可使原本积聚在软组织中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,从而诱发痛风。并加重关节炎。

尿酸长期增高(15%):

血液中尿酸长期升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。人体内的尿酸主要来自两个方面:(1)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他嘌呤化合物,通过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内源性尿酸。 (2)食物中所含的嘌呤化合物、核酸和核蛋白成分,经消化吸收后,通过某些酶的作用,生成外源性尿酸。

三、痛风的西医治疗

 痛风西医治疗:

 (一)治疗

治疗目的在于:

(1)用抗炎药物终止急性发作。

(2) 每日预防性使用秋水仙碱,以防止反复急性发作(如果频繁)。

(3)通过降低体液中尿酸盐的浓度,防止尿酸钠晶体的进一步沉积并消除现有的痛风石。预防性保护措施应针对两个方面,一是预防骨、关节软骨侵蚀造成的残疾,二是预防肾脏损害,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,选择特殊的治疗方法,并发高血压、高脂血症和肥胖者应治疗。

 1、一般处理

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1g/(kgd)左右,不宜食用高嘌呤食物(动物心、肝、肾、沙丁鱼等),严格禁酒,避免诱发因素,应鼓励多饮水,保持尿量在2000ml。尿H浓度1000nmol/L(pH值低于6.0)时,宜服用碱性药物,如碳酸氢钠1-2g,3次/d。维持尿H浓度在630.9-316.3nmol/L(pH值6.2-6.5)为宜。如果晨尿呈酸性,晚上服用乙酰唑胺250mg,可使尿液保持碱性,增加尿酸的溶解度,防止结石形成。同时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。药物如氢氯噻嗪(氢氯噻嗪)、呋塞米、乙胺丁醇、吡嗪酰胺、烟酸等。

 2、急性关节炎期的治疗

应绝对卧床休息,抬高患肢,不让患关节承受重量,持续活动至关节疼痛缓解后72小时左右。应尽快使用以下药物来控制关节炎并缓解症状。

(1)秋水仙碱:对控制痛风性关节炎有显着效果。这是首选。一般服药后612小时症状缓解,90%以上患者2448小时即可缓解。通常的剂量是每小时。每2小时口服0.5mg或1mg,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等胃肠道副作用,或使用最大剂量6mg病情仍无改善时,应停药。肠道副作用少,用法:秋水仙碱2毫克,溶于10毫升生理盐水中,缓慢注射(注射时间不短于5分钟),如果病情需要,可在6小时后再给予1毫克,总量24小时剂量应控制在3mg以内,但应注意静脉注射时若药液漏出,可能引起组织坏死,应严防。此外,秋水仙碱除胃肠道反应外,还可引起骨髓抑制、肝细胞损伤、脱发等。精神抑郁、上行麻痹、呼吸抑制等。故对原有骨髓抑制及肝肾损害的患者,剂量应减半,并严密观察。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禁用。

(2)非甾体抗炎镇痛药: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秋水仙碱的患者。这些药物与秋水仙碱合用可增强镇痛作用,但应饭后服用,以缓解胃肠道引起的疼痛。常用的药物有吲哚美辛、吡罗昔康(Pyroxicam)、萘普生、布洛芬、保泰松和奥昔布宗等,其中以吲哚美辛应用最广泛。治疗通常以接近最大剂量开始,以最大程度地控制急性症状,然后随着症状消退而逐渐减量。

吲哚美辛:起始剂量50mg,每6小时1次,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25mg,2-3次/d,该药可能引起胃肠道刺激、水钠潴留、头晕、皮疹等副作用、患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者禁用。

布洛芬:常用剂量0.2-0.4g,2-3次/d。通常,症状可以在2-3天内得到控制。注意。

保泰松或羟丁松:初始剂量0.2-0.4g,以后每4-6小时0.1g,症状改善后减至0.1g,3次/d,该药可引起胃炎及水钠潴留,偶见人患有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、活动性溃疡病和心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。

吡罗昔康(炎痛喜康):长期作用,20mg/d,每日一次,偶见胃肠道反应,长期服用应注意外周血白细胞数及肝、肾功能。

萘普生:抗炎、镇痛作用较强,但胃肠道反应轻微,口服0.25g,2-3次/d。

(3)糖皮质激素:对急性关节炎发作有快速缓解作用,但停药后易复发,长期使用易引起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并发症,故不宜使用供长期使用。仅针对秋水仙碱,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无效、不能耐受或有禁忌症时,可以考虑短期使用,一般泼尼松(强的松)片10mg,每日3次,以后逐渐减少剂量症状缓解,避免复发。

(4)抽出关节液并随后注射皮质类固醇酯也可以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。根据受影响关节的大小,注射泼尼松龙叔丁乙酯10-50毫克,单剂量肌肉注射ACTH80u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,与静脉注射秋水仙碱相同,特别适合痛风发作的患者手术后不能吃药的人。在多关节发作的情况下,也可短时间使用泼尼松,如20~30mg/d,偶尔需要联合使用几种药物来治疗痛风急性发作。

(5)除特殊治疗外,还需注意休息,多摄入液体,防止脱水,减少尿酸盐在肾脏的沉积,患者宜吃软食,以控制疼痛,有时需要可待因30~60mg,夹板固定炎症部位也有帮助。必须在急性症状完全控制后才应用降低血清尿酸浓度的药物。

 3、间歇及慢性期的治疗

尽管经过上述治疗,症状仍然无法控制。对于复发病例,可用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治疗,方法:0.5-1.0mg/d。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秋水仙碱可能对骨髓的抑制作用,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,合理应用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,控制高尿酸血症,保持血尿酸水平。酸水平低于360 mol/L (6 mg/dl)。

这两类药物均无抗炎镇痛作用,通常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24小时尿尿酸排泄情况来选择。如果肾功能正常,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低于3.75mmol,可以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;如果肾功能受损,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.75mmol,应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。

(1)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:主要是别嘌呤醇,它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,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,使次黄嘌呤、黄嘌呤不能氧化成尿酸,从而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,减少形成痛风石、尿酸结石,若与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合用,可加速血尿酸水平下降,并动员组织内沉积的尿酸盐溶解痛风石,常用剂量为100mg,2-4次/次d、必要时可增加至200mg,3次/d,直至血尿酸浓度降至360mol/L(6mg/dl),然后逐渐减少剂量,用药初期可能因血尿酸转移增高对于关节炎发作,此时可加入秋水仙碱进行治疗。少数患者使用本药后可能出现过敏综合征,表现为发热、过敏性皮疹、腹痛、腹泻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。药物和对症治疗均可痊愈,个别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上皮组织中毒性坏死松解症、急性血管炎、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,甚至出现大面积的肝坏死。病情危重,应积极抢救和治疗。通常副作用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更为常见。因此,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,应酌情减少剂量并密切观察。另外,老年患者使用该药也应谨慎。

(2)促进尿酸排泄药物:此类药物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,增加尿尿酸排泄,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。它们适合肾功能正常且每日尿酸排泄量低的患者。对于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.57mmol(600mg)或已形成尿酸结石的患者,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尿路梗塞或促进尿酸结石的形成,因此不适合使用。尿量急剧增加可引起肾脏损害和肾结石,因此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,同时口服碳酸氢钠3-6g/d,碱化尿液;多喝水,保持尿量2000ml/d以上。有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、速尿、乙胺丁醇、吡嗪酰胺、烟酸等可抑制尿酸排泄,应避免同时使用。

丙磺舒(羧苯磺酰胺):初始剂量0.25g,2次/d,2周后逐渐增加至0.5g,3次/d,最大剂量不超过2g/d,约5%患者出现以下副作用:可能会出现皮疹、发烧和胃肠道反应。

磺吡酮(besulpyrazone):是保泰松的衍生物。其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比丙磺舒强,且副作用相对较小。与丙磺舒合用有协同作用。初始剂量一般为50mg,2次/d,逐渐增至100mg,3次/d,最大剂量为600mg/d,该药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,溃疡患者慎用疾病。

苯溴马隆:利尿作用较强,常用剂量为25-100mg,每日一次,副作用轻微,很少出现皮疹、发热和胃肠道反应。

(3)辅助治疗:所有痛风患者都需要消耗大量液体,每天至少3L,尤其是慢性尿酸结石患者。服用碳酸氢钠或柠檬酸三钠5g,每日3次,碱化尿液,睡前服用乙酰唑胺50mg可有效碱化晨尿,注意避免尿液过度碱化,因为这可能会促进钙的沉积草酸盐结晶,因该药可有效降低血清尿酸盐浓度,因此通常无需严格限制饮食中嘌呤的含量。在痛风静止期,肥胖患者应尽量减轻体重。正常皮肤区域的巨大痛风石可以手术切除,其他痛风石则应通过适当降低血尿酸慢慢治疗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可以考虑体外超声碎石术来崩解肾结石。

 4、并发急性肾衰竭的治疗

尿酸性肾病引起者,应立即给予乙酰唑胺500mg,继以250mg,每日3次。静脉注射速尿40-100 mg,另外应尽快给予别嘌呤醇,初始剂量8 mg/(kgd),3-4天减量至100-300 mg/d,并测定血尿素氮和肌酐显着升高,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。

肾盂或输尿管尿酸结石引起的尿路梗阻也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。除使用别嘌呤醇和碱化尿液外,可先行经皮肾造口术解除尿路梗阻,待病情稳定后再取出尿路结石。

四、痛风的中医治疗

1、急性发作期

【症状】患者发热、头痛、关节明显红肿、胀痛。本证属于风湿热痹。

【治法】宜清热利湿,祛风通络。

【方剂】方用四妙散加味汤。

2、真寒假热型

[症状]关节红肿,疼痛,口渴不欲饮,苔白黄,脉细弱。

【治疗方法】滋阴补肾,祛湿清热。

【处方】方用六味地黄汤加桂枝、偏附片温经通经散寒;加木瓜、川牛膝活血舒筋,加药下行。

3、慢性期

【症状】关节疼痛,反复发作,烧灼感明显减轻,关节僵硬、畸形、活动受限。

【治疗方法】宜调气血,滋补肝肾,加疏经活络,活血化瘀疗法。

【方剂】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。

4、痛风石瘘

【症状】证属久病,气虚,阴寒内蕴,寒阻血凝,肌肤失濡养,破溃成瘘。

【治疗方法】内服知医寄生肾气丸,每次1丸,每日2次,外敷惠阳玉龙膏,温血生肌;

【方剂】用干姜、肉桂、乌头、南星散寒化痰,生死筋;用赤芍、白芷散瘀血,生肌肉。

 5、合并尿路结石

宜内服青皮、陈皮、苔草煎剂,可碱化尿液,促进尿酸结石溶解,并加鸭跖草,兼具降尿酸和利尿作用。

 治疗痛风的中药方:

 1、清热痛痹膏

石膏、忍冬、知母、黄柏、白术、黄连、黄芩、赤芍、元胡、大黄、山栀,研末,调醋。

2、四黄散

大黄、栀子、黄柏、菊花等份,加水调匀。

 3、黄柏散

大黄、软木、侧柏、泽兰、薄荷和蜂蜜。

 4四色散

黄柏、白芷、黛菊、红花加蜂蜜。

 5、黄金散 

生大黄,生南星。白当归、黄柏、姜黄、厚朴、白术、甘草、花粉、醋调。

 6、住痛散

生川乌、生草乌、羌火、独火、木香。细辛、干姜、当归、醋。

 7、云南白药气雾剂

8、六神丸

加醋调温。

以上就是关于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有哪些,痛风的症状及治疗,引起痛风原因的介绍,如果想了解更多知识,请收藏本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