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巴生活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>资讯 >内容

资讯

中医十大名方有哪些,中医十大名方

2023-07-09 16:45:34资讯帅气的蚂蚁
对于中医十大名方有哪些,中医十大名方,很多网友还不是很明白,今天艾巴小编收集了这方面的知识,就将其分享出来。 操作方法: 1 一、

中医十大名方有哪些,中医十大名方

对于中医十大名方有哪些,中医十大名方,很多网友还不是很明白,今天艾巴小编收集了这方面的知识,就将其分享出来。

操作方法:

1.一、小青龙汤由麻黄9克、桂枝9克、干姜9克、阿莎丽3克、五味子6克、白芍9克、半夏12克、甘草6克组成。用法:水煎服,分两次服用。功能:解表散寒,温肺解酒。主治:外感风寒,内停饮水证。症状有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咳嗽、痰白稀,甚至呼吸困难、四肢浮肿、口渴、苔薄白湿、脉紧。方杰:这个方子是解表化痰的方子。

内有水的饮者一旦感受到外寒,每次外寒引起内饮,水寒射肺,咳痰稀薄,呼吸胸闷,连呼吸都不能平躺。外邪解了,内饮才能溶。方中麻黄发汗解表,宣肺利水为君药。桂枝可以帮助麻黄解表,温杨琪,辅助药物帮助麻黄行水。芍药和桂枝用来调和camp和健康。

干姜、细辛温补脾肺之寒,使脾散精,上至肺,肺可通水道,下至膀胱经,使水在体内正常运行,督气为痰之源。半夏性燥,性温,化痰,已被当作水饮;五味子有敛肺止咳,防止肺气过度消散的缺点,都是佐药。甘草。与其他草药混合,以缓解大麻、肉桂和生姜的强烈愿望。诸药合用,解表化痰,止咳平喘。临床应用:1。本方是温痰宣肺平喘的代表方。

凡有咳嗽、白痰、少沫、口干、舌苔白,有或无恶寒发热、汗出多汗者,均可加减。如畏寒无汗,重用麻黄;因邪风自汗者,宜重用归芍,或加生姜、大枣调和营卫;若外寒已解,咳嗽未除,则去麻桂香,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,加强宣肺平喘之功;若痰太清稀,咳喘不能平卧,则重用细辛、半夏、生姜,以温降不利的寒痰。2.我们加石膏,取名小青龙,石膏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
本方用于热证患者。3.本方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肺气肿有一定疗效。注意事项:干姜、细辛、半夏、五味子为治咳喘痰的主药。若肺寒停饮,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、细辛;如果冷饮咳出肺虚,五味子用量要加大。

2.二、小柴胡汤由柴胡9克、黄芩9克、法半夏6克、炙甘草3克、生姜3片、大枣3枚、党参6克组成。用法:水煎服。功能:调和表里,扶正祛邪。【主治】用于少阳证寒热交,胸胁胀痛,恶食,心烦恶心,口苦咽干,耳聋眼弦,舌苔薄白,脉数。

解决方法:表邪应汗,里邪应降,而少阳病在表里之间,所以既不汗也不降。只有柴胡能透少阳半衰之邪,黄芩能泄里热。两药合用,缓解寒热、胸胁胀满、心烦等症状。用半夏、生姜和胃,以减少不利的流动停止呕吐;与党参、甘草、大枣搭配,可扶正祛邪,与生姜、大枣搭配,可调和营卫。临床应用:1。本方擅长治疗邪气半表半里,寒热来去的疾病和证候。

如果你看到那些无聊又没有呕吐的,可以去半夏、党参、甲瓜。渴了可以去半夏,加天花粉。2.去掉甘草加草果可以治疟疾。3.清肝胆湿热,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、胆囊炎。可以去人参,生姜,草,艾草,龙胆草,川楝子,栀子等等。4.本方可用于月经前后有外感疾病,肾盂肾炎,胸膜炎,有寒热症状的妇女。

3.三、大承气汤由大黄12g、厚朴9g、枳实9g、芒硝12g组成。用法:水煎服。功能;陡降并加热。适应症:1。胃肠燥热积滞。症状为大便坚实、腹胀、疼痛、头晕、谵妄、舌苔棕黄刺痛、脉沉而强。2.热结旁路流量。证候表现为清水臭,虽有益,腹满胀痛,质硬块状,口干脉滑。解决方法:本方为泻下尖刺,具有通便泻热的作用。

在处方中,大黄是缓解便秘和清洗胃部的主要药物。辅以芒硝,咸、寒、泻,软、坚、润;郁结不能消,因气滞不能工,故可与枳实、厚朴同用,消胀满结,行气散结,四药合用,有热郁下重之效。对胃燥郁者,可承胃气下行,使不通者通,闭者通,故名“承气”。这种配方治疗疾病是因为多余的热量和干燥的粪便被截留在内部。我们主证的前因可以概括为“满、燥、实”。

“新”是紧绷感和压迫感;“饱胀”是指腹胀、饱胀,使你产生抗拒感;“燥”是肠内有粪便,干燥、坚实;“实”是指大便干燥,热邪在胃肠内结合,但有便秘、腹痛、拒按,或便溏腥臭、腹胀。临床应用:1。这个方子的要点是“满”、“燥”、“实”、“脉”。2.我们的芒硝配方叫小承气汤。

适应症与大承气汤相似,但症状较轻,秘结不如大承气汤牢固。3.这个方子叫调胃承气汤,去掉了枳壳,葛根,甘草。治阳明证,口渴便秘,腹痛,大便硬,苔黄干,脉滑。注意事项:1。这个方子是泻药,不适合用,比如气虚阴虚,或者原因不明的表证,或者胃肠热郁。2.这个方子效果很厉害,会止中病。过量使用会导致正气流失,孕妇禁用。

4.四、五苓散由茯苓9克、猪苓9克、泽泻12克、白术9克、肉桂6克组成。用法:水煎服。功能:利尿化湿,健脾化气。主治:水湿蕴结所致的水肿、腹泻、小便不利,痰饮所致的咳嗽、吐短、头晕、心悸等症。

解决方法:方中以茯苓、猪苓、泽泻为主药。白术健脾祛湿,与茯苓同用为辅药。桂枝温阳助膀胱气化,气化会使水自行流动,是佐药。诸药合用,既能冲淡浸润以利水湿,又能健脾运水湿,气化以运水湿,故各种因水湿郁滞所致的水湿证均可治疗。临床应用:(1)本方为治疗水泻及湿阻水泄、小便不利所致腹泻的常用方剂。

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病,如脾胃湿伤,大便稀溏,小便短赤,可用四逆散。若脾为寒湿所困,脘腹胀满,疼痛腹泻,小便不足,可用凌薇汤(本方合魏萍散);如果水肿严重,可加入桑白皮、陈皮、槟榔皮等药物,增加利尿消肿的效果。若用于治疗湿滞黄疸,不利于排尿,易湿,可用陈印五苓散(本方加陈印)。

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、急性肠炎水样便、胃无力或幽门梗阻性黄疸等。据研究,本方的利尿作用强于各单味药。服用后可明显增加尿量,并有排钠、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。(2)《伤寒论》,原方治疗太阳表里邪实之证,太阳膀胱经腑之证内传,膀胱气化不利,水蓄不利之证。症状有头痛、发热、烦渴、入水呕吐、排尿困难、苔白、脉浮。

5.五、逍遥散组成:柴胡12克、白芍12克、当归12克、茯苓12克、白术12克、炙甘草6克。用法;水煎服。亦可将上药共为散,每次6克,生姜、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。日3次。功用:疏肝养血健脾。主治: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、头痛目眩、口燥咽干、神疲食少,或月经不调、乳房胀痛,脉弦而虚者。

方解:柴胡疏肝解郁,当归、白芍养血柔肝,三药配合,补肝体而助肝用,共为方中主药;白术、茯苓健脾和中,为方中辅药;佐薄荷、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;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。诸药合用,使肝郁得解,血虚得养,脾弱得健,则诸症自愈。临床应用: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、胃肠功能紊乱、神经官能症,月经不调等病症。

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,加用丹皮、炒栀子,名为丹栀逍遥散。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,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,名为黑逍遥散。

6.六、血府逐瘀汤组成:当归9克、生地黄9克、桃仁

12.红花9克、枳壳6克、赤芍6克、川芎5克、柴胡3克、桔梗5克、牛膝9克、甘草3克。用法:水煎服。功用:活血祛瘀,行气止痛。主治:胸中血瘀、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、头痛、日久不愈,痛如针刺而有定处,或呃逆日久不止,或内热烦闷、心悸失眠、入暮渐热。舌质暗红、有瘀斑或瘀点,脉涩或弦紧。

方解:方中桃仁、红花、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;当归、赤芍养血活血,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,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;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,使祛瘀而不伤阴血,柴胡、枳壳、桔梗宽胸中之气滞,治疗气滞兼证,并使气行血亦行,共为方中佐药;甘草协调诸药为使。合而用之,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。临床应用:1以胸痛、舌暗红、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。

2血瘀经闭、痛经,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、茺蔚子、泽兰等;胁下痞块属血瘀者,本方加郁金、丹参等;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。

7.七、补中益气汤组成:黄芪15克、白术10克、党参15克、当归6克、陈皮6克、柴胡5克、升麻5克、炙甘草5克。功效:调补脾胃、益气升阳。用法:水煎服。主治:脾胃气虚及气陷。症见神疲乏力,食少便溏、舌嫩色淡、脉虚或身热有汗、渴喜热饮、或脱肛、子宫脱垂、久痢、久疟等证。方解: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、中气下陷。

方中黄芪补中益气,升阳固表为主药;党参、白术、炙甘草甘温益气,补益脾胃,为辅药;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;脾虚易致气滞,故用陈皮理气化滞;升麻、柴胡协同芪、参升阳陷;气虚则血虚,故用当归补血和营,均为佐使药。诸药合用,共凑补中益气,升阳固表,强健脾胃之功。

临床应用:1素体气虚,易患感冒,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,身倦多汗等症,可用本方治疗。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、肾下垂、眼睑下垂等证。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,肌张力增强,效果更好。3凡一般慢性疾病,症见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,少气懒言,自汗体倦,动则气促,舌淡脉虚等,亦可加减使用。

8.八、归脾汤组成:白术9克、茯神10克、黄芪12克、龙眼肉10克、酸枣仁10克、党参12克、炙甘草5克、当归10克、远志10克、木香10克。用法: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。功效:健脾养心,益气补血。主治:1心脾两虚,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、健忘、失眠、食少体倦、面色萎黄、舌色淡白、脉弱。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,崩漏带下,以及皮下出血等证。

方解: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,使脾胃强健、则气血自出、气能统血为主药;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、使气固血充,为辅药;龙眼肉,酸枣仁,远志养心安神,木香理气醒脾,使补而不滞,均为佐药;生姜、大枣调和营卫,为使药。诸药合用,共凑益气健脾、补血养心之效。

临床应用: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、失眠;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,可加入阿胶、首乌、鹿角霜等补血、止血药同用。2月经后期,色淡量少,或停经再生,淋沥不断,以及月经过多,伴有头晕、心悸、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,可用本方治疗。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、盗汗、自汗、脏躁等证。

9.九、六味地黄丸组成:熟地黄240克、山萸肉120克、山药120克、泽泻90克、茯苓90克、丹皮90克。用法:研未,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。功效:滋补肝肾。主治:肝肾阴虚,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、头目眩晕、耳鸣耳聋,盗汗遗精,或骨蒸潮热,手足心热,消渴、虚火牙痛、舌燥喉痛、舌红苔少、脉细数。

方解: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,为主药;辅以山药补脾固精,山萸肉养肝涩精,称为三补。又用泽泻清泻肾火,并防熟地黄之滋腻;茯苓淡渗脾湿,以助山药之健运,丹皮清泄肝火,并制山萸肉之温,共为经使药,谓之三泻。六药合用,补中有泻,寓泻于补,相辅相成,补大于泻,共凑滋补肝肾之效。

临床应用: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,加黄柏、知母,名知柏地黄丸,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,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、盗汗等证;各加入枸杞子、菊花,名杞菊地黄丸,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,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;若加五味子、名都气丸,用于肾虚气喘、呃逆等症;若加麦冬、五味子,名麦味地黄丸,用于肺肾阴虚,咳嗽吐血,潮热盗汗等症。

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、肺结核、糖尿病、甲状机能亢进、肾结核、高血压,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,均可加减使用。3本方加入当归、柴胡、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,中心性视网膜炎,视神经萎缩、有一定疗效。

10.十、温胆汤组成:半夏6克、竹茹6克、枳实6克、陈皮9克、甘草3克、茯苓5克、生姜3克、大枣3克用法:水煎服功效:理气化痰,清胆和胃主治:胆胃不和,痰热内扰。虚烦不眠,或呕吐呃逆,以及惊悸不宁,癫痫等证。方解:方中以半夏为君,降逆和胃,燥湿化痰。以竹茹为臣,清热化痰,止呕除烦;枳实行气消痰,使痰随气下。

佐以陈皮理气燥湿,茯苓健脾渗湿,俾湿去痰消。使以姜、枣、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。综合全方,共奏理气化痰、清胆和胃之效。临床应用:1、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。以舌苔白腻微黄,脉弦、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。

2、若心内烦热者,加黄连、麦冬以清热除烦;口燥舌干者,去半夏,加麦冬、天花粉以润燥生津;癫痫抽搐,可加胆南星、钩藤、全蝎以熄风止痉。3、适用于神经官能症、急慢性胃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美尼尔综合征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。

特别提示:

该10个配方,在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。不要产生不必要的麻烦。

以上知识分享到此为止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!